搭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积极探索高效课堂教学
---分享农学院郭伟老师《生态规划实习》高效课堂教学的做法和体会
督导员 顾建新
本学期我曾先后两次听了农学院郭伟老师为17级生态学生讲授的《生态规划》课程,9月15日的第一次课程给我的印象是郭老师授课有独到的特色,教态大方精神饱满充满激情,表述声音洪亮,语调抑扬顿挫,节奏控制合适;板书设计合理,结构层次得当。书写简洁流畅,遒劲美观;课堂调控自如,在讲授过程中经常用巧妙的设问或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氛围轻松活跃。郭老师还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2020年10月30日的《生态规划实习》课程中,让我看到了不同以往的一堂课。上课开始,郭老师简短的讲过后,4名学生代表先后走上讲台,利用ppt讲述他们精心准备的内容,汇报他们课程完成情况。从他们的讲述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学习态度认真,准备充分,内容理论结合实际,完成的质量较高。每一位学生讲完后,其他学生讨论积极,纷纷提出自己的质疑与观点,尤其在第三位出场的学生主讲内容的讨论过程中,一位同学(与主讲者并非同一组)更是直接走上讲台对着屏幕上展示的地图与同学们直接讨论起来并阐明自己的观点。郭伟老师也饶有兴趣的参与其中,并不时加以恰到好处的“点拨”,其语气和提出的问题也不像是一位主讲教师而更像一位学习者,这样学生讨论的热情愈加高涨。热烈的讨论气氛使学生们是真正都开动脑筋,参与到学习中来了。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资料,“高效课堂的评判标准”主要有“八看”:一看教学目标是不是落实了“三维”要求;二看教学程序是不是实现了“先学后教”;三看课堂上是不是由“教教材”变成了“用教材”;四看教师的角色是不是由“主演”变成了“导演”;五看学生的角色是不是由“观众”真正变成了“主角”;六看教学手段是不是实现了现代化;七看教学过程是不是由封闭走向了开放;八看课堂教学效果是不是实现了“堂堂清”。郭伟老师搭建《生态规划实习》课的学生自主学习平台的做法,对照“高效课堂的评判标准”的“八看”,达到了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郭老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值得学习与借鉴,现将郭老师设计这堂课的体会介绍给大家。
郭老师在谈起这堂课采取这种教学方法的初心时说,“学生为主体”是学生主体性课堂教学的外部特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教学,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其真正的动力或内因是教师在保护学生的原创力的前提下对学生的激励。教师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激励的最好方式是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具有开放性,让学生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自己去寻找答案,即立足于课堂,超越课堂,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推进,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更新,转变角色,改变课堂中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郭老师在谈到如何设计掌控,上好这堂课时强调自己注意了以下四点:
一、明确的教学目标
该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掌握“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等理论”三个基本原理如何在规划实践中应用;尤其是当理论描述与实际不一致时,如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清晰的教学思路
1.“先学后教”——诠释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发挥总是不理想,其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转,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与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在本堂课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以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分析问题、探索实践为中心,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2.“角色互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追求和谐的活动,在师生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更应该承担起、引导者、的,创造平等和谐的,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因此,本堂课教师转变了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由“主讲者”变成了“引导者”。
三、连贯的教学环节
在教学环节上,做了精心的设计与安排,力求各教学环节简单化,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对知识的自由探索上,并保持各教学环节之间的逻辑性。包括教师命题、学生自主设计项目实施计划、自我讲解、自由讨论等。
1.教师命题
针对本堂课的内容,教师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提出四个任务,并对任务提出相关的、指导性的要求;任务的分配由四个小组抽签决定。
2.学生自主设计项目实施计划
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方式,学生需要提前阅读相关教材,准备一定相关知识,获取相关资料,为下一步自我讲解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3.自我讲解
在此环节,学生按照抽签的任务自拟讲解题目,并以自己的方式把要讲解的内容,按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实际应用等分成若干个“单元”,由主讲人讲述,小组中其它成员自由补充。
4.自我讨论
在每一位讲解人讲述时,其他同学认真听,讲述后其他学生提出自己的质疑与观点,在深入的讨论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恰当的内容选择
诚然,我们必须承认不同的课程内容需要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只有采用正确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效果。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是基于“生态空间规划”中的“区域微观空间布局”所涉及的部分内容,即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等理论在生态规划中的应用(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城市等空间布局)来展开的,三种理论都有其严格的假设条件,现实当中这些假设条件是不充分的,使其理论应用就有了很大的变数,其讨论的因素就会十分开放;而恰恰是这种开放的问题,才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郭老师说通过这堂课让他体会有三点:一是我校的大学生完全具有主动学习和探索知识的能力,绝不是仅会被动学习,只是缺少一个属于他们的“舞台”;二是又让我看到学生团结合作与追求真谛的精神,这从同组的人与他人质疑的激烈辩论、从被他人的观点说服而陷入默默沉思中可见一斑;三是对于教师来说既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与广博的视野,才能在讨论中应付可能有时是意想不到的问题,才能做到“画龙点睛”的“点拨”,还要有足够的耐心与信心,给予学生自由探索的环境;因为当学生所表述的观点存在偏歧时,教师并不要急于驳斥,而是要耐心引导,因为正如我自己课前所说“……这些理论知识及应用已有定论,但对于你们(学生)初学者来说还是一片空白领域,你们可以自由发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你们得到的结论不存在对与错,这只是相当于你们对未知领域的一次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