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育教学 > 研究生教育 > 成果奖励 > 正文

植物保护学院硕士研究生张珀瑞、祖尔东·加拉力丁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发表研究论文

【来源:     日期:2024/01/02 20:54:11    浏览量: 】【打印本页】 【关闭


近期,沈阳农业大学张琪教授团队在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 上发表题为“Knockout of ovary serine protease leads to ovary deformation and female sterility in the Asian corn borer, Ostrinia furnacalis”的研究成果。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是玉米上的重要害虫,严重威胁着我国玉米的产和质量。当今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农业防治为辅。近年随着分子生物学与细胞学在农业防治中应用,极大促进了以雄性不育或雌性致死的昆虫不育技术(SIT)在害虫防治中的有效使用,也促进了在基因水平调控害虫种群数量的技术更替。

卵巢丝氨酸蛋白酶( Ovarian Serine Protease, OSP)是雌性昆虫卵巢发育中至关重要的遗传因子,卵子的生长发育受到包括卵巢丝氨酸蛋白酶(OSP)在内的多种外在和内在因素调节。作为丝氨酸蛋白酶家族的一员,OSPNudel的同源物,Nudel是雌性个体所必需的确定胚胎背腹侧极性的蛋白酶。              

本研究通过CRISPR/Cas9技术为介导,对亚洲玉米螟的OSP基因进行了功能鉴定,建立了对亚洲玉米螟在胚胎期实施基因编辑的方法。主要步骤涵盖对亚洲玉米螟OSP基因的克隆鉴定、荧光定量表达、外显子靶点设计与CRISPR/Cas9元件的胚胎导入。本研究以亚洲玉米螟卵巢丝氨酸蛋白酶(OSP)为靶基因,成功实现亚洲玉米螟OSP基因的突变,建立了亚洲玉米螟突变种群,证实了亚洲玉米螟雌性突变个体有隐性不育,包括雌性生殖器官功能丧失或结构缺失,导致亚洲玉米螟雌性个体的生育力降低。此研究证明了CRISPR/Cas9技术在昆虫基因编辑中的可行性,为昆虫不育技术(SIT)奠定新的技术参考,也为害虫种群控制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

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张琪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硕士研究生张珀瑞为第一作者,硕士研究生祖尔东·加拉力丁共同第一作者,博士生顾俊文、周序国老师也参与了该项工作。

论文链接: https://www.mdpi.com/1422-0067/24/22/16311 DOI/10.3390/IJMS242216311



手机扫一扫